2025年7月25日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大规模盐穴储氢”主体工程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正式开工建设。该工程由清华大学牵头,联合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矿业大学、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,标志着我国在氢能地下储存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一、项目概况: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盐穴储氢示范工程
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储氢能力最强、技术最先进、运行最安全的盐穴储氢工程之一。项目总储氢容量预计将达到3000万立方米,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地下储氢工程试点。工程将依托金坛地区丰富的盐矿资源,利用地下盐穴进行高效、安全、经济的氢气储存,为未来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。
3000万立方米大约有2679吨,可以满足8座1吨加氢站1年的用氢量。
项目团队将重点突破以下核心技术:
- 地下储氢选址与安全性评价技术:通过地质建模、风险评估等手段,确保储氢结构稳定、泄漏风险可控。
- 关键材料研制:开发适用于高压、低温、腐蚀性环境的高性能储氢材料。
- 结构优化设计: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,优化盐穴储氢结构的几何形态与支撑系统。
- 运行控制技术:建立智能化运行控制系统,实现氢气注入、储存、提取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。
- 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:构建多层级安全监测网络,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。
二、技术意义:推动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
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。然而,氢气密度极低、易泄漏、易燃等特性,使得其储存与运输面临巨大挑战。
目前,地面高压储氢罐和液氢储罐技术虽已成熟,但成本高昂、容量有限,难以满足大规模、长周期的储能需求。而盐穴储氢则具备以下显著优势:
- 安全性高:天然封闭的盐穴结构可有效防止气体泄漏。
- 成本低廉:相比于地面储罐,地下盐穴无需额外建设大体积容器。
- 容量大:单个盐穴可储存数百万立方米氢气,适合大规模储能与调峰。
- 可循环利用:盐穴在完成储气任务后仍可进行再利用,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。
因此,开展大规模盐穴储氢技术研发,不仅有助于突破氢能产业链的“瓶颈”,也为构建“制—储—输—用”一体化氢能系统提供坚实支撑。
三、项目负责人解读:打造自主可控的氢能地下储存核心技术体系
项目负责人、清华大学教授梅生伟表示:“本项目将围绕‘安全、高效、可控’三大目标,系统开展地下储氢关键技术攻关,力争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质储氢平台核心技术体系。”
他进一步指出:“目前国际上仅有德国、美国等少数国家在盐穴储氢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,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基础尚处于起步阶段。我们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,不仅实现技术突破,更要在标准制定、装备研发、系统集成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成果。”
四、院士寄语:为我国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提供战略支撑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通过视频致辞表示:“大规模盐穴储氢工程的建设是我国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,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”
他强调:“未来,氢能将在交通、工业、电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而构建安全、经济、可持续的储运体系,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。希望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安全评估、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,为我国氢能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”
五、金坛优势:盐矿资源丰富,地质条件优越,已有良好技术基础
金坛区拥有丰富的地下盐矿资源,盐层厚度大、分布广、封闭性好,是开展盐穴储气(氢)的理想区域。早在2007年,亚洲第一座盐穴储气库就在金坛建成投运,标志着我国在盐穴储气技术方面实现零的突破。
此后,金坛在盐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持续探索,先后建成多个盐穴储气、储能项目。特别是2022年,全球首座非补燃式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顺利投运,进一步验证了该地区在地下能源储存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工程能力。
此次“大规模盐穴储氢”工程的启动,不仅是金坛在盐穴储能领域的新突破,也将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
结语:
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大规模盐穴储氢”主体工程的开工,标志着我国在氢能地下储存技术领域迈入实质性推进阶段。随着项目的实施与推进,预计将带动氢能装备制造、安全监测系统、地质勘探设备等多个产业链环节的发展,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注入强劲动力。
未来,金坛或将发展成为国家级盐穴储氢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基地,助力我国在全球氢能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。